唐家文学 > 穿越小说 > 史上第一豪横 > 第604章 这回不上当了。
叶坤解释道:“就是政权稳定,钞票流通稳定,物价稳定。随时随地,你身上的纸币都可以换来商品,可以用于吃喝消费。朝廷保证做到这一点,就是货币信用。”
“我明白了。”
谭八卯笑道:“从目前来看,我们大汉国一万年,都是很稳定的,这个纸币,肯定可以发行成功!”
“你小子又拍马屁,一万年的王朝和帝国,我没见过。”
叶坤大笑。
这个大汉朝,能延续两三百年,叶坤觉得都是奇迹了。
那些海外领土,迟早都会脱离华夏。
自己的任务,不是永久控制海外,而是将华夏一族的血脉和文化,繁衍复制过去,成为主导。
谭八卯也大笑:“干爹日夜操劳,总要有人偶尔拍马屁,给你说一些开心的话,放松放松心情啊。”
叶坤笑道:“当心马昭桑不疑等人,说你是谄媚之臣,给你定一个什么罪名。”
谭八卯继续拍马屁:“就算我是谄媚之臣,也左右不了干爹的英明啊。再说了,我们父子俩说话,他们如何会知道?”
叶坤点头微笑:“这倒也是。”
一直以来,叶坤对谭八卯这个干儿子的感情,还是比较深厚的。
马昭巫穹等人,算是叶坤的同事。
而谭八卯,则算是叶坤的家人。
所以,涿郡太守的位置,给谁都不放心,给谭八卯最合适。
谭八卯跟着叶坤接近二十年,也学到了许多东西,管理涿郡,井井有条。
聊到半夜,叶坤这才休息。
蒸汽机的噪音,还是大了点,影响了休息。
叶坤次日醒来,蒸汽轮船已经跑完了永济渠的一大半路程。
这还是低速航行,如果全速航行,这时候都快到洛阳了。
桑不疑等人,驾船过来请安。
叶坤顺便上了九部的大船,问道:“各位大人,现在对蒸汽轮船的速度和运载能力,还有疑问吗?”
巫穹最会算经济账,抱拳说道:
“事实证明,皇上发明的蒸汽轮船,比以前的帆船,性能优越了许多。千里运河,可以一日完成巡航,这实在了不起。”
叶青阳说道:“蒸汽轮船的载重量,是帆船的十倍。速度,是帆船的两三倍。综合来看,一艘蒸汽轮船,顶得上二十艘大帆船啊。”
叶坤不无得意:“这是我们的第一代蒸汽轮船,而我们的技术,是会换代的,而且换代速度很快。说不定一两年之后,我们就会有更厉害的轮船。从涿郡到洛阳,在一天一夜之间。”
永济渠的总长度,大约一千八百里。
蒸汽轮船的时速,最高可达三十公里。一昼夜,就是七百二十公里。
再稍微提速一下,一天跑一趟,没问题的。
而传统的帆船,在逆水逆风的情况下,可能要跑十几天。
桑不疑笑道:“就是蒸汽机和蒸汽轮船的造价,太高了。”
叶坤呵呵笑道:“科技的发展,会把制造业的成本打下来的。各位大人还记得第一批玻璃镜吗?一寸镜子一寸黄金,老百姓根本买不起。我用几块玻璃镜,把你们的私房钱都掏空了。而现在,普通老百姓家里,都有了玻璃镜。”
小小的玻璃镜,让叶坤挣了大钱。
直到现在,玻璃镜还是丝绸之路上的高级国际商品,在源源不断吸收西域、中亚、西亚和欧洲的财富。
在南方的交址和天竺半岛,玻璃镜也大显身手,换来了天量的金银铜和其他山珍海味、牛角象牙。
秦丑笑道:“我们当时买了十块玻璃镜,结果,至亲好友都不够分,孩子小舅妈没有得到玻璃镜,气得差点上吊!后来我又咬牙买了二十块,花了我一百两黄金。
现在的一百两黄金,能买两大车玻璃镜!”
众人哈哈大笑。
巫穹笑道:“那是皇上故意赚我们的钱,随后不久,玻璃镜就降价了,我老婆在家里,后悔了好多天!”
叶坤嘿嘿笑道:“对,我赚你们的钱,就是为了发展蒸汽机的。以后会有小型蒸汽游船,你们有钱,也可以买。”
巫穹耸耸肩:“皇上,这回我不上当了,等你降价了,我再买。”
众人都笑得东倒西歪。
大船上,充满了快活的气息。
马正阳说道:“这几年我看明白了,一个物品,一旦时兴起来,就会有人抢着买。那时候,我们不买也不行。别人都有的东西,就你没有,你老婆也不放过你啊。
比如去大剧院看戏,现在就很时兴。稍微有点钱的老百姓,都会去看一场戏,长一番见识。”
说起大剧院,叶坤问道:“对了,我们的大剧院,现在赚钱吗?”
巫穹笑道:“大剧院自负盈亏,每个月给我们上缴的财税,大约是三千两白银。距离收回成本,还早着呢。按照目前的税收情况来看,至少还要五年,我们投入的钱,才会赚回来。”
叶坤对大家说道:“有些东西,不能光看经济效益,也要看社会效益。大剧院属于文化建设工程,对推广官话、推广华夏文化,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
比如我们的遍及全国的小学,都不赚钱,一直在贴钱。但是这样的教育投入,是必须的。华夏民族要真正强大起来,就必须人人有书读,人人都有文化。
中学和大学,我们也不赚钱。但是这些年,我们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,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。总体算起来,我们赚大了。”
仅从经济角度来看,学校医院、养老院孤儿院,都是财政投入的无底洞,都是亏本生意。
甚至有些路桥工程,从目前来看,也是得不偿失。
但是眼光放远一点,就不一样了。
管豹认真地说道:“大汉国办了这么多学校,还有医院,这是皇上的大魄力。就算是尧舜重生,大禹再世,也无法完成这样的壮举。”
叶坤看着贺康驹,问道:“贺大人,你们礼部负责祭祀和文教卫工作。你可知道,现在的年轻人识字率,是多少?就以结婚的年轻人为算吧,你给大家说一说。”
贺康驹一愣,沉吟道:“这个……我没计算过。不过我猜测,十六岁的少年人,识字率……大概、大概有十分之一吧。”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